10月10日下午,北师香港浸会大学思政课大讲堂暨形势与政策大讲堂第一百三十六讲于T7-103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考古学科评议组成员魏坚教授应邀为我校师生带来“考古学视野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传播”主题讲座。师生积极参与此次学习,现场座无虚席。传播学文学硕士传理学专修课程主任李璐玚博士主持讲座。
李璐玚博士主持讲座
教务长李建会教授向魏坚教授赠礼
讲座伊始,魏坚教授以中华文明史为开篇。他认为,中华文明史四、五千年连绵不绝,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在骄傲地看待这一事实的同时,也应了解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对历史文化形成的特殊影响,客观地对待历史,才能客观地了解历史。魏坚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中国版图的地理性以及万年以来环境气候和人类发展的变化,同时,魏坚教授鼓励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魏坚教授进行演讲
随后,魏坚教授以考古视角为同学们剖析国家的形成。他讲述了考古发现中的国家形成的初级和高级阶段,他指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因素,对研究王朝国家形成、礼乐制度兴起等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魏坚教授强调,中国的国家形成的过程和形式,是在多元文化融合基础上的的文化认同,所以中国不是单一民族状态下的国家认同,而是共同文化意义上的国家认同。
魏坚教授向同学们分享考古收获
在讲座上,魏坚教授还为同学们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他举例了下南洋、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以及中国的神话故事,以此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具有可观性。他提出,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是这个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基因,其实质体现的都是不畏艰难,拼死抗争的精神内涵。
因此,他认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上,考古学更应发挥其实物资料研究的长处,透物见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在场师生认真聆听讲座
最后,魏坚教授还讨论了北方民族对中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贡献。他认为,何以中国,因有边疆。由于南北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生业形态,北方民族由于气候变化不断南下,为周边各民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南北的农牧差异也造成了征战和融合,魏坚教授总结道,正是因为这种征战和融合才使我们中华民族更新、更强大,同时也是创造新历史的一个源动力。